信息規劃
根企業的發展戰略、業務流程和現有信息化水平,采用EA方法和SOA的思想,規劃企業業務架構和IT架構:應用架構、數據架構、基礎架構,以及IT治理架構、IT項目實施計劃。
環境分析
對企業所處的環境進行分析是信息化規劃必不可少的工作,它是規劃的依據。在這部分工作中,需要深入分析企業所處的國內外宏觀環境、行業環境、企業具有的優勢與劣勢、面臨的發展機遇與威脅等。其中,三點尤為重要,第一,要分析行業的發展現狀,發展特點,發展動力,發展方向,以及信息技術在行業發展中起的作用,第二要分析并掌握信息技術本身的發展現狀,發展特點,和發展方向。第三,要了解競爭對手對信息技術的應用情況。包括具體技術,實現功能,應用范圍,實施手段,以及成果和教訓等等。
企業戰略分析
企業信息化是為企業戰略目標實現服務的。為了進行企業信息化規劃,在這部分,要明確企業的發展目標,發展戰略,和發展需求。明確為了實現企業級的總目標,企業各個關鍵部門要做的各種工作。同時還要理解企業發展戰略在產業結構、核心競爭力、產品結構、組織結構、市場、企業文化等方面的定位。在此基礎上,通過分析,明確上述各個要素與信息技術特點之間的潛在關系,從而確定信息技術應用的驅動因素,使信息化與企業戰略實現融合。
分析與評估企業現狀
對企業的現狀分析與評估應該從兩個方面著手:企業的業務能力現狀和企業的IT能力及現狀。企業的業務能力分析是對企業業務與管理活動的特征、企業各項業務活動的運作模式、業務活動對企業戰略目標實現的作用進行分析,揭示現狀與企業遠景之間的差距,確定關鍵問題,探討改進方法。信息化現狀分析是診斷企業信息化的當前狀況,包括基礎網絡、數據庫、應用系統狀況,分析信息系統對企業未來發展的適應能力,給出信息化能力評估。
業務流程分析與優化
在前三步的基礎上,分析并確定那些流程中不合理、效率低、與企業戰略目標不符的流程及環節,發現能夠在現有環境中實現企業戰略目標,并使企業獲得競爭力的關鍵業務驅動力以及關鍵流程,從而根據企業戰略目標和外部環境,進一步優化流程。
信息系統的特點如果能夠和這些直接創造價值的關鍵業務流程融合,這對信息技術投資回報的貢獻是非常巨大的,也是信息化建設的成敗的一個衡量指標,在這一步中,實現信息化與企業業務上的融合。
信息化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在企業戰略分析和現狀評估的基礎上,按照優化流程的業務運作模式,制定企業適應未來發展的信息化戰略,指出信息化的需求。需求分析包括系統基礎網絡平臺、應用系統、信息安全、數據庫等需求。
信息化戰略的制定
根據前面五步分析的結果,制定和調整企業信息化的指導綱領,爭取企業以最適合的規模,最適合的成本,去做最適合的信息化工作。這里包括三個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根據本企業的戰略需求,明確企業信息化的遠景和使命,定義企業信息化的發展方向和企業信息化在實現企業戰略過程中應起的作用。
其次是起草企業信息化基本原則。它是指為加強信息化能力而提出的基本的準則和指導性的方針。信息化基本原則猶如國家憲法,它代表著信息技術部門在管理和實施工作中要遵循的企業條例。是有效完成信息化使命的保證。
然后是制定信息化目標。它是企業在未來幾年為了實現遠景和使命而要完成的各項任務。對于所形成的每一個業務構想,明確IT對其支持的理想狀態,即IT戰略目標。
總體構架和標準
在企業發展戰略目標的指導下,基于業務發展需求和對信息化的需求,首先,從系統功能、信息架構和系統體系三方面對信息系統應用進行規劃,確定信息化體系結構的總體架構。同時,還需要擬定信息技術標準。這一部分涉及到對具體技術產品,技術方法,和技術流程的采用。它是對信息化總體架構的技術支持。通過選擇具有工業標準,應用最為廣泛,發展最有前景的信息技術為標準,可以使企業信息化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兼容性,擴展性,靈活性,協調性,和一致性。從而提供安全,先進,有競爭力的服務,并且降低開發成本和時間。
信息化項目分解
分析整個信息化過程中的資源投入和工作重點中存在的問題,確定彌補差距所需要的行動,將整個信息化過程分解成為相互關聯,互相支撐的若干子項目,定義每一個項目的范圍、業務前提、收益、優先次序、以及預計的時間、成本和資源;并對項目進行分派和管理,選擇每一項目的實施部門或小組,確定對每一項目進行監控與管理的原則、過程和手段。
信息化保障分析
針對每個項目,進行保障性分析,即按重要性排列優先順序,進行準備度評分,并根據結果做出初步取舍,形成路標規劃。然后對項目進行財務分析,根據公司財力,決定取舍。